近日,由中機國際EPC總承包的青島大橋風電場改造升級項目正式啟動。作為山東省首批存量風電場改造試點工程,該項目以“以大代小、提質增效”為核心路徑,將原有15臺小機組替換為7臺7.15MW大容量高效機組,推動全場裝機容量由16.35MW躍升至49.9MW,并同步建設17.5MW/35MWh儲能站。改造后,年發電量預計從1500萬千瓦時飆升至1.38億千瓦時,增幅達920%,為全國存量風電場升級樹立了高效集約的標桿。
?
精織空間,再造綠色效能樣本
存量風場改造的核心挑戰,在于如何在有限空間內實現效益最大化。中機國際通過跨專業協同與精細化設計,在項目前期設計中便將制約條件轉化為技術亮點。
?
面對原征地范圍不變的硬約束,以及新機型基礎尺寸更大、設備更復雜的挑戰,中機國際項目團隊緊密配合、精準協同,通過多輪模擬與毫米級核算,在250-420平方米的原始紅線內,安全部署新機組基礎與設施,實現了空間資源的極限利用。

在規劃階段,項目團隊經過充分調研和科學論證,確定了儲能系統的電氣布局與并網需求,并創新采用裝配式技術建設配套儲能系統,不僅有效平滑風電出力、減少棄風,更賦予風場參與電網調峰的能力,成功打造“發電+調峰”雙功能綠色電站,為緩解區域供電壓力提供了系統級解決方案。
?
院士領銜與專業協同,鑄就技術“護城河”
項目依托“院士領銜、多專業協同”的強大技術支撐體系,成功攻克了山地運輸與復雜地質條件下的結構穩定性等核心難題。
?
作為項目技術總顧問,工程振動控制與結構抗震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機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徐建院士及其團隊在項目關鍵節點提供了重要指導。在院士團隊的賦能下,將塔架高度優化至160米,并創新性地采用了結合混凝土與鋼混合塔筒(混塔)的方案,不僅有效規避了丘陵地形的運輸限制,更顯著提升了機組對高空優質風資源的捕獲效率,以其卓越的結構穩定性與耐腐蝕性,確保了風機在復雜風況下的長期可靠運行。
?
與此同時,電氣與結構專業形成了緊密協同的“雙核驅動”格局。電氣專業主導集成數字化系統,為全生命周期智能運維鋪就堅實基石;結構專業則精準把控復雜地質環境,確保所有設施基礎安全可靠。這種貫穿項目全周期的深度協同,實現了“1+1>2”的技術聚合效應,為項目的高質量落地構筑了堅實的技術護城河。
零增地改造,定義風電煥新范式
青島大橋風電場改造項目的意義,遠超單一工程本身,這是中機國際從中小型風電項目向大型化、復雜化工程邁進的關鍵一步。它成功探索出一條在不新增征地、不增加機位點數量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升級實現容量與效率指數級增長的可行路徑。

項目投運后,年減排二氧化碳約10.73萬噸,可滿足約4萬戶家庭的清潔用電。更重要的是,它為解決全國大批量早期投運的老舊風場“設備老化、效率低下”的共性問題,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成熟方案,為“雙碳”目標下的能源結構轉型注入更強勁、更持久的“綠色動能”。
?
從青島大橋風場的葉片緩緩轉動,到更多存量風場的“煥新起航”,中機國際正以技術創新與協同攻堅,書寫著綠色能源升級的新篇章。